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谱写了新时代中国医者的华章。消化内镜学的全体医务人员在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的指导下,无论是奋战在湖北或本地抗疫前线,还是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都为我国疫情防控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的2020年中国消化内镜学年会,随着一段精彩的抗疫主题纪录片的播放拉开了帷幕,纪录片展现了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全体委员在抗疫期间的风采,以及分会在抗疫期间的突出成就。开幕式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邦茂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柴宁莉教授共同主持。
樊代明:疫情以后对医学发展的思考
现代西方医学借鉴自然科学中还原论的分析方法,使医学走上了不断的专业细划和专科分化的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人类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调整和自然环境剧变等改变,包括新冠肺炎和人类正面临着的慢性疾病的威胁,这些问题都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城市、单一学科或技术能够解决的。整合医学的理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整合医学”这个概念提出不到10年,从精准医学到全民医学,它是建立一种新的医学体系,整合不是一蹴而就,整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
整合医学的提出迅速得到了国内甚至世界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针对整合医学,樊院士在近10年推出以下报告:(1)整合医学,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2)整合医学,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3)整合医学,医学发展的必定选择;(4)医学与科学;(5)医学的系统论与整合观;(6)整合医学实践的三个“R”;(7)真实的医学实践;(8)自然力与医学干预;(9)健康主义的由来及反思;(10)医学思维的转变和循证医学的完善;(11)医学人文和人文医学;(12)生命的物质世界;(13)生命的文化世界。其中,自然力与医学干预一直是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自然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且随着环境和身体的变化而变化,包括七大方面:(1)自主生成力;(2)自相耦合力;(3)自我修复力;(4)自由代谢率;(5)自控平衡力;(6)自我保护力;(7)精神统控力。
古代讲究天人合一,樊院士强调医学干预要适应人体自然力,即医学对生命健康的干预,应首先保证生命自然力发挥作用,医学应评估自然力并研究自然力的形成,以达到呵护和保持自然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未来我们的医学才能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面对消化内镜的未来,李兆申院士分析了我国消化内镜的发展现状,主要为:(1)技术发展迅速,但技术水平不均衡;(2)临床需求巨大,但内镜医师缺口大;(3)个别水平全球领先,但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亟须建立规范化的培训体系。总而言之,消化内镜技术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操作不当容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优秀的消化内镜医师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李院士指出,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率,实现培训效果同质化势在必行!
基于此,李兆申院士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消化内镜医师的培训模式,对比分享了我国的经验:在吸取了国外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制度的优点后,我国初步建立了消化内镜医师培训模式。2017年5月,我国首个内镜医师培训学院成立,该学院在组织结构上主要分为3级,即主管及指导机构、专家委员会、执行单位。培训采取导师制,培训学员需要参加为期4个月的脱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培训、网络学习、模拟操作、实际操作、资质考核、继续教育。其中,考核合格者颁发消化内镜医师证书。该模式的建立将引导消化内镜医师资质向上岗制度转变,并建立符合国情的消化内镜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师资队伍、覆盖全国的消化内镜培训基地以及高级消化内镜技术培训中心。
此外,李院士分享了合格的消化内镜医师和优秀的消化内镜医师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具备完善专业技术仅仅能被称为一名合格的消化内镜医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消化内镜医师,需具备临床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要具备爱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医者仁心在消化内镜医师的职业生涯中尤其重要。
王福生:危重肝病的临床干细胞治疗与学科发展的思考
谈及我国肝病临床诊治的现状,王福生院士表示肝病已经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据相关数据统计,约3亿中国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肝病,约占全球1/3,每年约30万人死亡,导致经济损失超1000亿元/年。我国肝病人群主要以HBV/HCV感染性、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药物性肝病为主。近年来,病毒性肝病逐年下降,非病毒性肝病则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肝病研究方面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肝炎研究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肝病研究论文引用位列世界第三,而临床研究成果也走向世界学术论坛。尽管我国肝病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1)整体设计不足,病程覆盖面局限,病例失访率高;(2)规范临床研究不够、统一管理与共享机制不完善;(3)生物样本库、临床诊疗信息整合平台发病追踪系统尚待完善。谈及疑难危重肝病的细胞治疗的进展,王院士给出了细胞治疗标准化建议:(1)细胞制备:材料标准化、设备智能化、工艺流程化;(2)质量控制:第三方监管、过程控制、设备、工艺审核;(3)临床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4)疗效评价:循证医学证据、量化指标数据、大数据支持、多途径评估。
沈祖尧:COVID-19对胃肠道内镜检查的影响
沈祖尧院士强调了COVID-19在胃肠道方面的重要影响。新型冠状病毒目前正在引起大流行,它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虽然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和呼吸系统疾病,但也有一些患者报告胃肠道症状,如腹泻、呕吐和腹痛。研究发现感染患者粪便标本中有SARS-CoV-2 RNA,其病毒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在胃肠道上皮细胞中高表达。这表明SARS-CoV-2可以在胃肠道中主动感染和复制。这对疾病管理、传播和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谈及SARS-CoV-2的粪便排泄时,沈院士给出了一些回答,包括53.9%的COVID-19患者粪便RNA病毒检测呈阳性;鼻咽拭子检测阴性后,粪便病毒排除的持续时间为1~33天;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COVID-19可以通过粪便排泄物进行病毒传播。而且,他还就此抛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对涉及胃肠道介入手术的隔离、推荐的预防措施和防护设备是否有重要意义。